诚信胜于财富
(2018年11月21日)
夏志文
今天为什么讲诚信问题呢?因为诚信和孝道已成为我们社会组织和企业的主导文化。
现在人们对诚信的呼唤越来越强烈,为什么呢?因为诚信是我们国家的美德,是社会组织和企业生存的根本,也是做人的基础。诚信,从伦理学角度讲,是一种道德资源,从经济学角度讲,是一种无形资产,“小胜靠智、大胜靠德”,靠德就是靠诚信。我国有众多典故、俗语都是赞美诚信的,如曾子杀猪、曹操断发、立木取信等,每个典故都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。今年3月15日全国人大通过的《民法总则》第七条规定: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,应当遵循诚信原则,秉持诚实,恪守承诺。这是法律规定,人人都要遵守。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讲一讲诚信问题。
一、何谓诚信
诚信,从一定意义上说,是忠诚老实、遵守信用的简称。诚信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:
其一,诚信首先是一种规范。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范式,是协
调人际关系的一种基本要求。对于这一基本含义,我国古代思想家
有过充分的论述,认为君子说话、立论都应该诚实,才能建功立业。孟子把杜会的人伦关系归结为五个方面,即父子关系、君臣关系、夫妇关系、长幼关系、朋友关系,简称“五伦”。“五伦"的关系是,父子有亲、君臣有义、夫妇有别、长幼有序、朋友有信。在现代社会,诚信作为一种行为规范,不仅调节“五伦”关系,也在调节着我们社会组织和非公企业的人际关系。
其二,诚信是一种制度。所谓制度,就是社会所要求的人们的行为模式。制度是一种规范形式,但在现实生活中,并不是所有的规
范都以制度的形式存在,但是诚信作为人们的行为范式和人际关系模式,要制度化才能持久,才有力量。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将诚信作为一种制度来认识了。但严格地说,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。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。马克思在《资本论》中就明确提出,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扛杆。随着资本主义银行的诞生和发展,信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,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可以这样说,没有信用就没有正常的金融秩序和市场经济。
今天我们讲的诚信,不仅是经济伦理学范畴,还是社会学范畴。诚信作为一种制度,不但是一种经济制度,同时也是一种政治制度和道德制度。今天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,与政治生活、道德生活中的诚信缺失密不可分。
其三,诚信是人品。诚信,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人品修养,是做人的根本准则。关于这一点,我国古人早有论述,《春秋—梁传》说:“言而无信,何以为言?”孔子提出“民无信不立”,荀子把是否有“信”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道德标准,现今我们仍然把有没有诚信作为选人用人、结交朋友、选择婚姻的重要标准。
对一个国家和政府来说“诚实守信”是“国格”的体现;对一个社会组织和企业来说,它是一种“形象”、一种品牌,是社会组织和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;对一个人来说,它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,也是一种高尚的“人格力量”,是做人的基本品格。
二、诚信是社会组织和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
社会组织和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,通过培育自身资源和能力,获取外部可利用的资源,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上,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能力。
社会组织和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分为三个层面:第一层面是表层的竞争力。这一层面主要指的是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能力、服务质量、成本控制、营销、研发能力等;第二层面是支撑平台的竞争力。这一层面主要指的是经营管理要素组成的结构平台、内外环境、资源关系、运行机制和规模、品牌等;第三层面是最核心的竞争力。这一层面主要指的是以理念、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、内外一致的形象、创新能力、差异化个性化特色、稳健的财务、卓越的远见等。
社会组织和企业要做到优秀、具有竞争力,必须在核心价值观上下工夫。技术可以学,制度可以制定,但社会组织和企业全体员工内在的追求这样一种文化、伦理的东西是很难移植、很难模仿的。
古人认为:“诚者天之道也,诚者人之道也,诚者商之道也”,“诚招天下客,誉从信中来”;现今也是一样,“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规则”,“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”。诚信可以兴业,一批中华老字号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,北京的“同仁堂”“全聚德”,天津的“狗不理”,武汉的“老通城”“四季美”“长生堂”,云南的“白药”,西藏的“奇正”等品牌的存在与发展就是鲜活的例证。从新发展的企业来看也有不少,如联想集团、海尔集团、华为集团、格力集团等我国的一批大型企业都把诚信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工程。海尔集团发展之初,首先树立建设诚信的观念。当时把十几台有点小毛病的冰箱当着全体员工的面给砸烂了,张瑞敏就是要让全体职工知道他诚信经营的决心。华人首富、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总裁李嘉诚曾经说: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把事业做大,无他,一字而已“信”。
改革开放初期,部分温州人一味追逐利润,粗制滥造,特别是用硬纸板做的鞋冒充皮鞋,穿不了两天就要扔到垃圾箱里去,导致全国许多商店打出“本店无温州鞋”的标志,温州鞋业最终举步维艰。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,温州人醒悟了,下决心铲除假冒伪劣,在杭州武林广场,温州人将数万双劣质温州鞋一烧而光,以此表明自己“诚信经营”的决心。经过十几年的重塑品牌后,温州货才慢慢的以价廉质优再次获得了国人的信任,温州因此成了我国率先富起来的地区之一。后来温州人将烧鞋日8月8日立为“诚信日”,以此为训诫。
1995年,格力董事长朱江洪到意大利考察,遇到一个客户抱怨格力空调噪音大,要退机。打开一看,原来是空调外壳里的一块小海绵没有贴好。这个由于工人操作不严谨而引发的质量事件,让朱江洪感觉遭受了“奇耻大辱”。尽管当时空调可以说是供不应求,他还是下令开始整顿质量,从此,格力开始像修炼生命一样修炼质量。他们怎么抓质量呢?制定了《总裁十四条禁令》,贴在每个工作台上,任何员工只要违反其中的一条,一律予以辞退或开除,在这道“高压线”面前不容有半点讨价还价!后来,格力对于质量不合格的空调产品一律用大锤砸烂,他们把一柄大锤挂在质控部门口,以示警醒。1999年开始,格力投入百万元推行“零缺陷”工程,他们的目标是让消费者买的放心、买的舒心。目前格力空调品种规格之多、种类之齐居全球之首。
现实生活中在金钱、物质、利益驱使下,一些人、一些企业、甚至社会组织不讲诚信,把不讲诚信作为获得成功的捷径,最终被市场淘汰。如银广厦、蓝田股份等一批“造假高手”为代表的企业,虽然多年来曾经逃过了诚信的检验而造成了“不诚信比诚信更有好处”的假象,但终于因股市黑幕的曝光,遭遇了信用危机,最后导致生存危机。
2008年6月28日,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,调查发现患儿都食用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。经相关部门调查,河北三鹿、山西雅士利、内蒙古伊利、蒙牛集团、青岛圣源、上海熊猫、山西古城、江西光明乳业英雄牌、宝鸡惠民、多加多乳业、湖南南山等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检出三聚氰胺,被要求立即下架。“三聚氰胺”事件的“领军人物”就是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,2008年年底宣布破产。
南京的“冠生园”,1915年创立的品牌,是一家“老字号”企业,主要生产风味食品。随着经营规模扩大,冠生园先后在武汉、南京、天津、重庆、昆明、贵阳、泸州、成都等地开设了分店,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食品工业企业之一。冠生园在多年的经营中不能说不讲诚信,他们提出了“三个立业之本,即“本心、本领、本钱”,“三个至上”,即“信誉至上、顾客至上、质量至上”。在质量管理方面他们也是严格把关,产品的配方一经确定就不轻易改动,提出了“产品不论大小,利润不论厚薄,一定保证质量,力求色香味俱佳”的经营理念。然而,就是这么一家具有良好声誉和品牌形象的“老字号”企业,却由于一次“失信”而遭遇危机。2001年9月3日,中央电视台“新闻30分”记者,将南京冠生园使用陈馅制作食品的事情曝光。当天中午新闻播发后,下午,南京“冠生园”生产的月饼全部被封存,该厂当时就陷入停产状态,且很快资不抵债。2002年2月27日,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了该公司的破产申请。冠生园成为南京第一个申请破产的合资企业。南京“冠生园”的“陈馅事件”,不仅使自己公司的月饼和其他食品无人问津,而且“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”,连带全国其他省市凡使用冠生园品牌的食品厂,当年的月饼和其他食品的销售全部陷入困境。
品牌具有属性、利益、价值、文化、个性和使用者六种涵义,而其中最重要的,就是品牌所带给消费者的利益和品牌自身所蕴含的价值。而一个社会组织和企业要创建自己的品牌,可能得几年、几十年、甚至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,才能够得以实现。无论是创建一个品牌,还是维持和提升品牌的价值,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市场环境中,诚信无疑是最为重要的。
这些讲诚信和不讲诚信的例子告诉我们,一日不讲诚信,多年难树品牌,多次不讲诚信,必将破产。
三、社会组织和企业如何塑造诚信形象
员工的诚信意识难以自发地形成,必须在职业道德的指导下,进行有意识的培养。要提高员工的诚信意识,就必须提高社会组织和企业的诚信水平。如果整个社会组织和企业的诚信水平不高,员工个人的诚信水平也不会高。社会组织和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诚信水平,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培养。
(一)要通过精细化管理造就“负责任”的员工。
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巧,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,使社会组织和企业管理的各个单元精确、高效、协同和持续运行。精细化管理首先从目标开始,在目标的引导下,把目标分解为流程和步骤,再把流程和步骤变成管理要求的若干程序,落实到每一个岗位上。管理需要通过非常详细的、认真的、具体的、可操作的、系统化的规则来实现,也就是把它变成细则,形成手册,人手一册,成为员工的行动指南。细则应对员工的行为方式、工作流程和奖罚标准等,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,将管理对象逐一分解、量化为具体的数字、程序和责任,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能看得见、摸得着、说得准,使每一件事都有专人负责,既强调全员管理,又强调全过程管理。
管理就是研究人和事,人以岗位来描述,以组织来构建;事以程序来表现,以流程来构建。人和事是由规则来限制的,不是由领导的意图来限制的,也不是由员工个人的小聪明来推测的。按照正常情况来说,管理者85%的时间是用来处理规则覆盖不到的事情,或者说85%以上的例行事务不需要管理者参与,更不需要管理者直接下达命令。管理者过忙本身就是管理不足的表现,所以说管理中的规则是重点,而这些规则要通过训练才能成为员工的能力和责任。
只有制度化的价值观才会持久地发挥实际作用。如果制度体系不能承载价值观念,并且又不被有效执行,那么就必然会出现价值、制度、行为之间的断裂。加强制度建设,一定要建设合适的制度体系。制定制度的指导思想要和诚信文化体系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,两者不能背离。制度的内容要可操作、易执行、人性化、有价值,四者缺一不可。要树立制度的权威,形成按章办事的管理氛围,公平执行制度,制度面前人人平等。用制度协调人际关系,用制度保证工作质量,用制度鼓励相互信任,让管理者和员工明白诚实守信、服从制度可以得到双赢,从而,提升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。制度一旦转化为全体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,诚信行为才能普遍化。员工有了责任感、认同感和归属感,才会不断增强诚信服务意识和提高诚信服务水平,才会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兴衰有机结合起来。
(二)要通过培训和再教育塑造“君子”员工。
制度是硬性的,枯燥的,时间长了容易让人产生冷漠的感觉。要使员工自觉地遵守诚信制度,就必须在全体员工中进行诚信制度的宣传教育。通过宣传教育,把员工中存在的不系统的、不全面的诚信心理,上升为系统的、全面的、自觉的诚信思想,从理性上提高对诚信的认识,使诚信价值观根植在员工的思想深处。
培训和再教育的方法很多:
如围绕诚信主题,开展“诚实做人、诚信做事”等丰富多彩、各具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,可以举办专题报告会、培训班、论坛、演讲、征文等,强化员工诚信为本、操守为重的观念,引导员工树立自己的职业道德、自己的人格魅力、自己的行业价值观。
另外,将诚信作为选用人才的首要条件,不诚实的人不选,不诚实的人不用;建立个人诚信档案,员工的守信与不守信的行为都记录在案,诚信度低的员工不仅不能重用,经过教育不改的就应予以辞退。社会组织和企业信任员工,员工也要忠诚社会组织和企业,工作要尽职尽责,形成相互信任的良性循环。
再有,就是进行入职教育和引导,新人入职教育和引导可分为七个阶段,第一阶段,7天内让他熟悉上下级关系,与部门人员相互认识,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,该干什么,诚信的要求是什么,检查他每天的工作量,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;第二阶段,一个月内帮助新人过渡,让他知道如何能做好工作,转变往往是痛苦的,但又是必须的,管理者需要用较短的时间帮助新员工完成角色过度;第三阶段,两个月内让新员工接受挑战性任务,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压力,促进新员工的成长,犯了错误时给其改正的机会,观察他逆境时的心态,观察他行为,看他的培养价值,看他是否胜任当前岗位;第四阶段,三个月内建立互信关系,当新员工完成挑战性任务,或者有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;第五阶段,四个月内让新员工融入团队主动完成工作任务,鼓励他积极参与团队的会议并在会议中发言,好的经验要与他要多分享,他提出好的建议时给予肯定,如果出现矛盾要及时处理;第六阶段,五个月内赋予员工使命,适度授权,帮助他重新定位,重新认识工作的价值、工作的意义、工作的责任、工作的使命、工作的高度,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,同时放大社会组织和企业的愿景和文化价值,提升他的职业素质;第七阶段,六个月内帮助他做一次正式的评估与发展计划,肯定成绩,指出不足,提出努力方向,本人要做出诚信的承诺。
还有,就是抓整治,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,定期对照诚信制度、诚信文化认真查找诚信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,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,对发生的较轻的问题进行批评教育,对发生的严重问题要追究部门和个人的责任,根据情节轻重做出处理,以儆效尤。
通过培训和再教育,使员工成一位真正的君子,不论在人前还是人后,工作都一样认真,都一样遵守各项规章制度,特别是在失去监督的时候,也能保持君子的风度。
(三)要通过培育诚信理念塑造“忠诚”员工。
建设社会组织和企业的诚信文化,必须在精神文化层面培育诚信理念和诚信精神。精神文化是形成制度文化、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基础,是社会组织和企业文化的核心,是社会组织和企业优秀传统的集中体现。诚信文化是一种信念力量、道德力量、心理力量,这三股力量相互融通、相互促进。诚信文化的作用在于它深入人心,对员工的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。建设社会组织和企业诚信文化就要从培养诚信精神、诚信意识入手,以忠于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团队精神为重点,以敬业、务实、创新、奉献等为内容,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信念基础,激励员工为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而出力。
如何培养诚信理念和诚信精神,我简单讲一讲:
首先,要大力培育核心价值观。这个价值观如何选定呢?即能够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,也能弘扬时代的精神;即要符合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实际,又要满足社会组织和企业发展的需求;管理层能够带头践行,员工能够自觉践行。培育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呢?就我们的社会组织和企业来说,可以概括出这样几个价值观,如:“比他人服务的更好 为社会创造价值”“坚守行业道德标准 展现自我良好形象”“重诺守信 零风险服务”等,大家可以共同讨论,最后选定一个大家认可度高的价值观。核心价值观一经确定,管理层就得身体力行,率先垂范,如果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口号,在实际行为中没有体现,那么这个核心价值观没用。
其次,要宣传核心价值观。要由内到外,由浅入深,善于利用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手段宣传核心价值观。重大活动可以吸引媒体报道,平时多向有关部门报送信息,印制发放宣传册;也可以把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悬挂在醒目的地方,张贴在工作台上;还可以进行“守信光荣,失信可耻”的教育;还可以整理撰写典型人物事迹和典型案例等,使价值理念具体化,进而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。通过宣传将员工个体价值观与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价值观相互融合,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,融入到日常工作中,变成自觉的行为与行动培养,让每个员工都认识到,社会组织和企业的诚信文化是最宝贵的无形资产,是个人和社会组织、企业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。
第三,要组织全员参与。员工是诚信文化建设的主体,是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,从核心价值观的选定、宣传、教育、践行都要参与,在参与中了解诚信文化的基本内涵,认同核心价值观。当然,还要完善各种管理、考核和激励机制,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参与诚信文化建设的主动性、积极性和创造性,挖掘员工的集体智慧,凝聚全体员工文化建设的合力,形成人人关心、人人参与的诚信文化建设良好局面。
第四,要循序渐进。诚信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,作用的发挥也是潜移默化的。因此,诚信文化建设决不能一哄而起,必须结合社会组织和企业管理的实际,有针对性地制定创建计划,统筹规划,分步实施,稳步推进。总的来说,搞好诚信文化建设,需要我们不断学习,不断创新,不断探索,不断实践。及时总结、提炼经验,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,再回头指导实践。诚信对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,必须把诚实守信作为座右铭,作为持之以恒的理念,才能培养出“忠诚”的员工,这样社会组织和企业才具有生命力。